<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政务公开 > 永堌镇人民政府 > 公共法律服务领域 > 法治宣传教育
        号: 003196555/202202-00009 信息分类:
        内容分类: 法治宣传教育 发文日期: 2022-02-24 09:42:45
        发布机构: 永堌镇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2-02-24 09:42:45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名  称: 民法典讲稿
        文  号: 词:

        民法典讲稿

        发表时间:2022-02-24 09:42信息来源:永堌镇人民政府作者:永堌镇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前言

        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部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的人民法典

        全国人大代表 张广敏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部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能够见证、参与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我倍感骄傲和自豪,也倍添动力和自信。这里,分别从”“”“三个方面谈点看法和体会:

        字说开,民法典是一部民事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是万法之母,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法,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覆盖了对公民从摇篮之前到坟墓之后的关怀,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典编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对公民权益的呵护。

        一是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追求。从内容上看,民法典各编内容总体完备,几乎都是为百姓量身定制的,不仅有传统的财产权、人身权,还有新兴的人格权;不仅对权利的具体内容作出规定,而且对权利遭受侵害提出救济方案。在一些重要领域还有不少制度创新。如将保护生态环境写入基本原则,顺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提出了居住权制度,为弱势群体传递时代体温;完善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为民众关心的痛点问题开出了新药方;解决高空抛物难题,为人民头顶上的安全撑起一把法律保护伞;增设人格权编,体现了对公民人格权益的充分尊重和保护。编纂民法典,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是体现了民主立法的需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唯有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意见,才能保证立法质量。民法典从总则和各个分编的起草、调研、征求意见,直至法典合体,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审议,都充分面向整个社会,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意见。早在民法典总则制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便派调研组到过我省征求了有关意见建议,并在此后多次委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征求各方对民法典各分编的意见建议。今年疫情期间,省人大常委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组织在闽的人大代表研读《民法典(草案)》和提出意见,并借助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做好宣传工作。这是全国人大一次成功的立法实践,整个立法过程坚持立法为民、问计于民,充分反映社情民意,使人民群众在民法典的编纂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值得我们地方人大借鉴和学习。

        三是体现了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翻看民法典,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强调禁止高利放贷;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绿色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的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法典深刻体现了立法中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字说开,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民法典着力为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助力,全面促进经济繁荣。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地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在合同编分别对融资租赁合同、保理合同进行了专章规定,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和处理民事权利关系奠定法律基础,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同时,民法典充分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有利于激发个人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个人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字说开,民法典的编纂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那个时代走向盛世之治的制度根基和象征。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编纂民法典作为重点领域立法中的重中之重,为民法典的诞生营造了良好政治环境。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法典,民法典的编纂是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树立了法治中国新标杆,将更好地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平等保护各类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省地方人大要积极开展民法典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广泛宣传法典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做好地方相关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